围绕新一期中国国少队主帅人选的千亿球友会讨论逐渐升温,据天津当地媒体报道,日本籍教练上村健一此前执教中国青少年梯队的经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结合多方因素分析,足协在选帅过程中可能更倾向于启用本土教练,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国际赛事挑战。

上村健一执教表现引发争议
上村健一于2021年接手中国U16男足,其执教履历中曾包括日本J联赛青训体系及东南亚多支青年队的执教经验,在为期两年的任期内,球队整体成绩起伏较大,2022年亚少赛预选赛中,国少队虽勉强晋级正赛,但小组赛阶段暴露出战术单一、临场调整迟缓等问题,最终未能突破八强,津媒指出,上村健一在文化融合与球员沟通上存在明显障碍,其强调的“高位逼抢”战术也因球员执行力不足而收效甚微,部分年轻球员家长公开质疑其训练强度过大,导致多名主力在关键赛事前出现伤病。

津媒点评上村健一执教表现欠佳 新一期国少队或倾向本土主帅

本土教练优势获足协重视
随着上村健一合同到期,足协重启选帅程序,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选帅更注重“本土化”与“实战适配性”,以鲁能青训主帅于远伟、恒大足校教练王世龙为代表的国内教头进入候选名单,这些教练普遍拥有多年青少年梯队执教经验,熟悉中国球员技术特点及心理状态,于远伟曾带领鲁能U15队蝉联全国锦标赛冠军,其倡导的“技术流”打法与足协近年推崇的风格高度契合,足协技术委员会成员表示:“本土教练在语言沟通、文化认同上具备天然优势,更能激发球员归属感。”

津媒点评上村健一执教表现欠佳 新一期国少队或倾向本土主帅

青训体系改革助推主帅选择
此次选帅方向的调整,也被视为中国足球青训体系改革的一部分,近年来,足协逐步完善U系列梯队建设,要求各职业俱乐部配套青训中心,并推行“本土教练培养计划”,2023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需加强本土教练在国字号球队中的主导作用,业内人士分析,选择本土主帅既能呼应政策导向,也能为年轻球员提供更稳定的成长环境,前国脚徐亮在采访中称:“青少年阶段需要教练长期跟踪培养,外教流动性大,本土教练更能坚持既定规划。”

国际案例与本土化平衡
尽管本土化趋势明显,但足协并未完全排除外教选项,德国籍青训专家克劳斯·施密特等人仍在考察范围内,津媒援引足协内部人士观点称:“参考日本、卡塔尔等国的成功经验,外教需具备长期扎根青训的意愿,而非短期‘镀金’。”此前,上村健一仅签约两年的短约模式被认为难以系统化改造球队,相比之下,越南队韩国籍主帅朴恒绪的六年任期带来质变的案例,更受足协高层关注。

球迷与专家意见分歧
对于选帅方向,舆论场存在不同声音,部分球迷认为,应继续聘请高水平外教以输入先进理念:“过去十年证明,本土教练在洲际赛场缺乏竞争力。”但足球评论员马德兴指出:“青少年球队的核心任务是打好基础,而非盲目追求成绩,本土教练更清楚如何针对中国球员的短板设计训练。”中国足协副主席高洪波此前公开强调,青训教练的选拔将“以能力为先导,兼顾文化适配性”。

未来挑战与期待
新一期国少队将面临2025年U17亚洲杯的考验,该项赛事亦是世少赛的预选舞台,无论最终人选是谁,主帅都需在短期内完成队伍组建与战术磨合,足协计划在6月启动全国选拔营,届时教练团队需从200余名适龄球员中筛选出30人名单,津媒在报道结尾呼吁,希望此次选帅能成为中国青少年足球“拨乱反正”的转折点,真正为未来十年的人才储备奠定基础。

(完)